佛說:『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,是什麼意思?
既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,為什麼佛還要行者發願度眾生?
金剛經上說:
『佛告須菩提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!所有一切眾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無色;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?須菩提!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』
這段話是什麼意思?為什麼『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?又為什麼『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』?
佛在大般若經裏的一個譬喻,也許能幫助行者更容易理解上述經文的義涵:
『「善現!如巧幻師或彼弟子,於四衢道在大眾前,幻作地獄、傍生、鬼界無量有情各受眾苦,亦復放光變動大地,令彼有情眾苦皆息;復為稱讚佛、法、僧寶,令彼聞已身心安樂,從自趣沒生天人中,承事供養諸佛菩薩,於諸佛所稟正法音。善現!於汝意云何?如是幻事為有實不?」
善現答言:「不也!世尊!」
.........
善現答言:「不也!世尊!」
佛告善現:「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,大悲為上首,用無所得而為方便,安立無量、無數、無邊有情於六波羅蜜多,乃至安立無量、無數、無邊有情於無上菩提亦復如是,雖有所為,而無一實。何以故?善現!諸法性空皆如幻故。」』
所以,之所以『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,是因為我們就像譬喻中的魔法師,而我們所見、所經歷的一切,就是我們自心變出來的,好比我們的夢境。我們在夢裏幫助了再多的眾生,等夢醒後,啥也沒有;我們在夢裏被人糟踏欺凌,等夢醒後啥也沒有。
問題來了,既然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,佛又要我們發大乘心,『眾生無邊誓願度』,豈不是戲論、裝肖ㄟ嗎?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,今天似乎想通了。
由於我們所經歷的一切,都是我們自心「想」出來的,因此一切的外境不過是我們自心的顯象。假設我們見到可憐、可悲、可惡、可恨的情境,那表示我們的心中有些可憐、可悲、可惡、可恨「元素」(暫時稱為「元素」。我一時也不知該如何給它命名才好。);假設我們見到可愛、可戀、可歌、可誦的情境,那表示我們的心中有些可愛、可戀、可歌、可誦的「元素」。前者也好,後者也好,都像夢中的情境,虛妄無實,夢醒後啥也沒有,但是我們若把它們當真,去恨去愛,我們就會不斷不斷被自己的妄想出來的幻境所糾纏,永無寧日。
因此,佛教導我們要度盡無量無數「眾生」,藉此一一去消除我們心中的無數虛妄想象,並從中醒悟原來一無所有,而得到安適自在。這好比我們站在鏡子前對著鏡子整理儀容,鏡中人既是「我」又不是「我」,鏡中人儀容不整,我們能不把「它」整理好嗎?我們會不願意把「它」整理好嗎?我們把「它」整理好之後,有「功德」可得嗎?當我們把鏡中人打點妥當後,鏡中有人因我們而有所改變嗎?鏡中根本未曾有人啊!
這就是『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!
同樣的,這也是『同體大悲』。我們對於鏡中人會不假思索的有『同體』之情,因為同體,也就自然而然願意對其拔苦與樂。
這就是『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!
同樣的,這也是『同體大悲』。我們對於鏡中人會不假思索的有『同體』之情,因為同體,也就自然而然願意對其拔苦與樂。
以上分享,是我現階段的理解,不必然正確。也許過一陣子或若干年後,我會有不一樣的領悟。
ps.理解,只是起步,尚須實證。但無論如何,思想產生信仰,信仰產生力量。有了以上的理解,再於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提醒,則不愁無證悟之日。
ps.理解,只是起步,尚須實證。但無論如何,思想產生信仰,信仰產生力量。有了以上的理解,再於生活中隨時自我觀照提醒,則不愁無證悟之日。
4 則留言:
我的看法:佛勸發菩提心度眾生但佛說實無眾生被度。 看似予盾其實不然。 我個人認知:其實是眾生自己度自己。 佛希望發心度眾生,其實用意度人其實是度己 。好比發心救人而學醫而自也學會醫學知識而自救。而真正可以得救的是自己免疫力。吃藥是恢復本身免疫力。若全身免疫力破壞也難救!
佛講經說法度有緣人,但是眾生皆有佛性。有緣度他但是他自己願意被度非你本身說法度眾。
因有佛性,眾生才會自行覺醒,而說法度眾只是引導入流而己。 所以佛法之大,眾生之多。個人自會選擇有緣相應。而非我輩凡夫認為我度眾生。
以上我個人看法,這種公案沒有標準答案,故也沒有對錯。個人領悟不同,答案也會隨時間而改變。
版主回覆:
感謝您分享見解!
您說『佛講經說法度有緣人,但是眾生皆有佛性。有緣度他但是他自己願意被度非你本身說法度眾。 因有佛性,眾生才會自行覺醒,而說法度眾只是引導入流而己。』...
然而,【佛】及【佛性】、【自性】究竟是『有』?還是如龜毛兔角一般『無所有』?是必須先正本清源的。我是初學,不敢妄斷佛性之有無,我只就我所讀到的經典,節錄幾段與大家分享:
『復次,善現!譬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、應、正等覺但是假名,如是名假不生不滅,唯有想等想,施設言說,謂為過去、未來、現在一切如來、應、正等覺。如是一切但有假名,此諸假名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,不可得故。』
-- 節錄自大般若經 初分教誡教授品 --
『時,舍利子問善現言:「何因緣故,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於一切法都無所取?」
善現答言:「由一切法自性不可得。何以故?一切法以無性為自性故。由此因緣,若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於一切法若取有、若取非有、若取亦有亦非有、若取非有非非有、若取不取,非行般若波羅蜜多。所以者何?以一切法都無自性,不可取故。』
...
『...預流不可得,畢竟淨故;一來、不還、阿羅漢不可得,畢竟淨故。獨覺不可得,畢竟淨故;菩薩不可得,畢竟淨故;如來不可得,畢竟淨故。』
-- 節錄自大般若經 初分初分般若行相品 --
您好:剛剛在PTT上看到這篇文章,因為沒有PTT帳號,所以索性直接在您的網頁上做回覆,分享一下我的看法,請勿見怪。
《金剛經》談的是要我們捨棄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以不執著相的態度來看待事物與發心,而「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」前一句話是就事相上來看待,後一句話則是就理相上來看待:事相上,我們確實有色身的質礙,是故有眾生得以滅度;理相上,眾生者,眾因緣合和而生,眾生本就無自性(無法靠自己單獨生起)、且無主宰性,所以佛門稱之為「空性」,換句話說眾生是空、甚至也沒眾生,而既是空的話,請問哪有眾生可滅度? 因此經上才會說「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」,而有些戲劇與小說也會改用「菩薩了結一段因緣」的語句來替代「度眾生」一詞,因實無眾生。眾生,是佛方便說的。
其次,若有「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」的心則是著相,因為我們執著在「滅度」、「無量無數無邊」、「眾生」這些名詞與意義上,而世尊要我們捨棄這些外相,所以才跟我們說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,但是請不要捨棄了對「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」的執著後又掉入對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這句話的執著,不然又是著另一個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了。
最後,《維摩詰所說經》中談到的不二法門,其實在這句話上也看的到影子:「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」是「有」,而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為「空」,空與有本就不一亦不異,是為不二,是故「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」與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並無二致,也就是在「真空」的理相中衍生進行出「妙有」的事相。
^_^
ps:
電視上有不少法師在弘法,有些說的還滿清楚的,我也是跟他們學的。如果有機會的話,版主可以每天抽點時間,上次聽聽看法師們的見解,或許能讓您在學佛上獲益更多。
阿彌陀佛~
版主回覆:
匿名網友,謝謝您分享及建議。
張貼留言